识途音乐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者-吴子涵专访
发布日期:
2022-04-27

浏览次数:

吴子涵

19-26岁组 室内乐组

一等奖

识途音乐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者-吴子涵专访


吴子涵,现就读于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作曲与钢琴双专业大三年级。作曲导师包括David Liptak教授,Robert Morris教授,Ricardo Zohn-muldoon教授,Carlos Gutierrez-Sanchez教授,Matthew Barber教授(电子作曲);钢琴先后师从Vincent Lenti教授和Douglas Humpherys 教授。她自幼学习钢琴,2013-2019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,作曲师从邵青博士,钢琴师从俞湘君教授,以专业满分的成绩毕业。

 

她的作品曾荣获2019 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A组学员新音乐比赛第一名;2021 第一届“万叶杯”中国钢琴新作品征集与评选佳作奖;2018 第三届”音中奖“全国作曲比赛(打击乐作品专场)三等奖,伊斯曼音乐学院 2021 Bernard Rogers Prize、2020 Louis Lane Prize。作品曾被法国Court Circuit Ensemble,Jack Quartet(将于2022.6 首演),纽约爱乐乐团成员,利沃夫爱乐乐团成员等出演。2022年暑期将参加New Music On the Point 与 Bowdoin Music Festival的作曲项目。钢琴方面除了古典作品,她立志于演奏新音乐。她频繁在学校Musica Nova New Music Ensemble与Ossia New Music Ensemble里担任钢琴演奏。


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曲的?受到谁的影响?

 

为什么开始学习作曲?这可能有各方面的影响。我从小学习钢琴,强烈的好奇心使我对有创造力的事儿都特别感兴趣。正式开始学习作曲是进入上音附中初一年级开始,在附中六年里的学习让我发现了这是我真的很喜欢干的事儿。

 

如果选择一位或者几位作曲家(在世的作曲家,或者之前任何时期的作曲家)来指导你,你会选择谁?为什么?

 

我想跟很多作曲家学习,已经去世的比如像Stravinsky,Ligeti,Berio等等,甚至Bach和Beethoven。因为我觉得他们都是具有前卫意识,走在时代前沿的,甚至开创一个时代的作曲家。撇开他们的作曲手法,他们敢于突破固有传统的创新精神,我觉得是最让我认同并学习。

 

你目前在作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
 

在现阶段我每开始构思下一首作品时通常将他们当作一个新的开始,希望自己在每部作品中有不同的尝试,不希望让自己用惯性思考或者给自己限制局限性。在保证作品质量,不断完善作曲技术的同时,我觉得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,实验天马行空的想法,才能突破自我,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。

 

你如何描述你的识途音乐奖获奖作品?


这部作品是我在大一下半学期创作的。作品受到了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思想的启发。这个思想以抽象的手法贯穿在作品的各个部分,比如音的选择,结构,等等。我尝试探索乐器之间音色、织体、节奏、与和声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有机联系,希望创造一个生动,色彩丰富,并且变幻莫测的声音世界。

 

新冠疫情对你的工作或者学习有什么影响?

 

在大二的那年我在国内网课学习了一年,作品演出和我自己钢琴演出的机会都受到了影响。但是在这一年的“空档期”里却让我真正沉下心来,开始珍惜所拥有的。在这一年里感觉还是收获颇丰。学业上完成了几部一直很想写的但不敢写的作品;参加了学校钢琴系的面试,正式成为了双专业的学生。除此之外还干了很多很感兴趣却又以前没机会干的事儿,比如学习古琴、芭蕾。我很感激网课那一年的经历,让我大三重新回学校上学的时候感觉到了真正崭新的开始,有一个更强大的内心迎接繁忙的学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