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途音乐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者-杨泽昊专访
发布日期:
2022-04-24

浏览次数:

杨泽昊


上海音乐学院

19-26岁组 室内乐组


一等奖


识途音乐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者-杨泽昊专访

识途音乐奖国际作曲比赛获奖者-杨泽昊专访

以下为玛麦哲道专访:


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作曲的?受到谁的影响?


我并没有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,但非常感谢我的家庭给予我很多接触音乐的机会。我自幼以业余的方式接触小提琴与钢琴,直至备考上海音乐学院之时,才正式学习作曲。最初启蒙时期,我其实深受流行音乐界前辈周杰伦的音乐影响,因为其歌曲中对一些古典音乐的元素的融入尤其吸引我。刚开始学习作曲时,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对我的影响很大,带给我许多音乐中“美的启蒙”。

 

如果选择一位或者几位作曲家(在世的作曲家,或者之前任何时期的作曲家)来指导你,你会选择谁?为什么?


首先我非常希望能够受到陈其钢老师的指导,我非常喜爱并敬重陈其钢老师,他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写”真诚的音乐”,在“浮躁”的时代之下,保持初心去写“真诚”的声音,“纯”的声音,“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”这非常重要,“音乐玩弄不得半点虚假”。其次,我也很想去接受朱践耳老师、陈晓勇老师、Lutoslawski、Ligeti、Sciarrino.......等的指导。每位大师表达真我的方式都会很不一样,或许是表达理性思维的缜密;表达情感或表达哲学思维及人文内涵。我正处于学生时期,每一位大师的乐谱都将是最好的“指导”,无论'技术“上还是“思维”上,无疑影响着我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研究。

 

你目前在作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因为我正处于学生时期,是一个在“大量吸收,并寻找真我”的过程。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每一个阶段上,都将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。就目前阶段而言,应是如何用声音上的“通感”去表达人文的内涵;思考怎样整合”技术“去更加精准的阐述所需要的“表达”。

  

你的作品第一次被公开演奏是什么时候?有什么感想?

 

由于疫情影响,部分作品首演受到极大限制,最终搁置。真正第一次的首演是在大二上学期的和声结业音乐会中,感想颇多。更多的是一种感动和慰籍。处于长期创作过程中带来的纠结和痛苦,在听到首演第一个音符的那一刻一定是无比欣慰与释怀的。

 

你如何描述你的识途音乐奖获奖作品?


首先很荣幸,拙作有幸获此殊荣。这部《Accidentally across in your dream》是为六件中西乐器组成的混合室内乐,灵感来自一个偶然的“梦”,为描述梦中之感,之所听、所想、所悟。“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?胡蝶之梦为周与?”出自于《庄周梦蝶》。全曲以此作为全曲思维启发,世上万物,皆受于道,原属不同,大小可能千差万别,从“道”的角度出发,其实都是合二为一的。以思维融入段落结构,音集的变化展开,材料与材料的复合关系中,以表达“万物与我为一思想”。意图用声音去描绘状态,音响的起伏去表达情绪的起伏,表达“真诚”与“真我”。同时试图将多种乐器音色的组合,将中国民乐“吟揉抹挑,弹轮扫拂”等音色特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传统戏曲《二黄》的传统声腔音调,“紧打慢唱”等传统戏曲元素,融入于音乐中。使它尽可能拥有中国传统乐曲中抒情写意的特点。

 

你的音乐导师是谁?


我十分敬重我的导师吕黄老师,他耐心严格地指导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关系,精准提出问题,一针见血。不断“抹杀”我那一个个“稚嫩”的想法,无比渊博的学识不断拓宽我的视野,并教会我“先做人,再作曲”。再次感谢导师吕黄老师给予的淳淳教导和作品指导! 


新冠疫情对于学习和工作的影响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可以说是影响很大,但有利有弊。由于目前上海疫情极为严峻,大部分人都被迫“闭门造车”,其实创作对于我来说,感受生活才是最大的灵感和动力。但“闭门造车”的情况下,或许能静下来去思考和审视自我,发现自我的不足,让生活“慢”下来,这十分重要。

上海加油,共度难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