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谌熙
19-26岁组 室内乐组
特等奖

你近期在听谁的作品?
我喜欢听的作曲家种类还蛮多的,他们风格都不大一样。近期听国外的作曲家比较多。例如:Mauricio Sotelo,阿沃·帕特,潘德烈茨基,武满彻,陈银淑、米哈伊等等。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,有的是复杂的音色使用上,有的是情节感,还有像阿沃·帕特这样的作曲家对意识形态的精细描绘我也是非常喜欢的。Sotelo他的管弦乐队写的非常好,而且记谱非常精确,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。
你的音乐导师是谁?
我的导师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周湘林教授。周湘林教授为我的作曲提供了很多思路上的引导,包括记谱、音色使用、音乐思想、音乐形态等等。有时周老师也会唱出来描绘他想象中各声部的音乐形象,这慢慢丰富了我的音乐审美。我在作曲的时候一般是比较集中的,我会坚持每天作曲三小时,甚至更久,这样的状态一般维持一个月或者几个月。在我写作的过程中,我每天晚上都会把我当天写好的片段发给周老师,他也会针对我当天写的内容进行指导,如果写得偏离思路,周老师会及时指出,我也会及时修改止损。这是我觉得非常幸运的一点,使我在作曲的时候从来不害怕犯错,每次都是天马行空、洋洋洒洒的写。到后来,有的时候我对一个作品比较有把握和灵感,我会一口气写完,再给周老师看。到现在,我对于作曲处于一个非常享受的状态,如果很多天觉得不想写作,我也不会逼自己,完全随着自己的灵感和心情。
你认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于艺术创作发展重要吗?你经常使用吗?
我觉得很重要,并且我也经常使用。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途径,作曲家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思想。
我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是艺术家的思想,可能每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都是哲学家,这些思想才是作品的内核,作品传递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,我时常对作曲家本人的个性产生兴趣,我愿意了解其他作曲家,我相信也有其他音乐爱好者原意了解我。因此我认为社交媒体会对艺术创作的内核和形式产生推动性的作用。
新冠疫情对你的工作或者学习有什么影响?
其实影响还是挺大的,很多演出被迫取消,作曲家之间交流的机会减少了,作曲家与听众、演奏家之间的交流更少了,对于作曲者来说,其实是很大的挑战。其次是心态上的调节问题,虽然说作曲时我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,但是对于真正全天封闭起来去创作还是会感到乏味。我想封闭隔离这个时段更适合去看一些杂书,充实自己的内心,提高自己的心智。
但我想这也是一个机遇,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,我们要锻炼自己保持很好的应对能力,作为作曲者来说也是,要想办法找到顺应这个社会,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、艺术交流的方式。
你目前在作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最大的挑战是超越自己。我希望能创作出风格多样并且有深刻含义的作品,它们或富有可听性或富有学术哲思。我自己的作品风格其实受到个人性格很大影响。我想在我此时的创作阶段,我应该学会迈出自己的舒适圈,尝试风格更多样的作曲类型,并且尝试摸索到它们的创作精髓。